海报新闻记者 孙靓 孙博洋 济南报道
由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成为了今年的热播剧集。近日,其新作长篇小说《大海风》再获文坛关注。9月15日,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专访时,对赵德发新作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一部“非常动人的作品”,他认为这部小说的核心力量在于深刻写出了中国的味道、中国的气派与中国的精气神。
长篇小说《大海风》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和青岛、大连等港口城市为故事发生地,书写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表现了人海关系之变、时代风云之变。主人公邢昭衍是一位渔家子弟,也是明代所城千总、抗倭英雄的后代。他在青岛读书时开阔了视野,明瞭海洋大势,决心实业救国,振兴民族航运业。但是国运不济,外敌入侵,他的事业只能半途而废。抗倭英雄的血脉让他义愤填膺,他带领民间武装走进了深山。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主人公面对大海的坚强性格与进取姿态,在强敌入侵时的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并讲述扣人心弦的航海故事,展示了斑斓多彩的渔家风情。
孙书文表示,《大海风》将中国文化置于中西交流的特殊历史语境中进行深度淬炼与审视,展现出深刻的文化自觉与反思。作品通过造船、出海、实业救国等一系列情节,以及主人公不断买船的执着经历,揭示出中国精神中至关重要的韧劲。面对各种压迫、冲击乃至灭顶之灾,人物始终坚守信念、步步前行,这种精神特质在中国文化中显得尤为独特和有力。
“与赵老师以往的《缱绻与决绝》等土地题材作品相比,《大海风》实现了从‘买地’到‘买船’的意象转换,但不变的是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执着精神。”孙书文认为,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时代大变局中的坚韧品格。
孙书文还特别提到赵德发在作品中所阐述的“海立云垂”意象,他认为这一壮阔意象展现出了作品超越地域限制的宏大境界。《大海风》通过胶东沿海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书写,最终抵达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高度。
孙书文认为,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深情书写,更是对中国精神、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艺术追求和精神高度。“《大海风》不仅描绘了胶东地域文化,更展现出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宏大精神追求。这种基于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叙事,使作品实现了从民族到世界的文学跨越,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艺术规律。”
股票配资世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