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一套房子的租金,几乎要吞掉一个年轻人整年的薪水。这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这就是日常。
就在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氛围里,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扔出了一句话,他说,必须尽快将首都迁出德黑兰。这话的分量,不亚于在这座本就拥挤的城市里再投下一块巨石。他直接把这个想法提给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显然,这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牢骚。
这念头其实不新鲜,像个幽灵,在德黑兰上空盘旋了几十年。早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就有人嘀咕过这事,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毕竟,搬动一个国家的“心脏”,谈何容易。
可现在,情况似乎真的到了一个临界点。总统嘴里蹦出的词,每一个都砸在德黑兰的痛处上:难以负担的房价、要命的空气污染、日益枯竭的水源,还有地面沉降。这座城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有些地方的居民甚至会经历长达数小时的停水。
人口已经塞到了1500万,这还不算每天从郊区赶来通勤的另外400万。白天,四百万人潮水般涌入,晚上又退去,留下一片狼藉和拥堵的交通。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人,早已不堪重负。
钱呢?反对的声音很快就冒了出来。在联合国的制裁大棒下,国家的经济本就举步维艰,迁都这种需要天文数字投入的工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里,所有迁都提议最终被否决的核心原因。
但佩泽希齐扬似乎铁了心。据说,他的目光投向了国家的南部或东南部,那些紧邻波斯湾的港口城市。评论人士猜,可能是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或是霍尔木兹甘省。这不仅仅是换个办公地点那么简单,更像是一次国家重心的南移,一次战略上的重新布局,试图靠近那些繁忙的海洋贸易线。
对德黑兰的普通人来说,这些宏大的战略构想有些遥远。他们更关心的是,即使真的迁都,自己的生活会变好吗?那些已经在这里扎根的人,那些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的年轻人,他们能跟着首都一起走吗?还是只能被留在这座问题缠身的旧都里?
专家们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去中心化。先把一些政府机构搬出去,有计划地扶持其他省份的发展,引导人流,而不是一刀切地进行整体搬迁。这样或许能给德黑兰一口喘息的机会。
可一座崭新的首都,就能承载一个国家的未来吗?还是说,它会成为一座更昂贵的牢笼,而那座正在沉没的德黑兰,又将变成谁的记忆?
股票配资世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