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后的恢复期,许多新手妈妈会遭遇一些令人困扰的身体变化。其中,阴道出现类似 “放气” 的现象,常常让妈妈们感到尴尬和疑惑。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呢?
产后阴道 “放气” 是怎么回事?
产后阴道排气,也就是俗称的 “阴吹”,表现为阴道不自主地排出气体,类似放屁的声音。这一现象在产后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盆底肌松弛。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尤其是盆底肌,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牵拉。随着孕期子宫不断增大,盆底肌持续承受压迫,而分娩时,胎儿通过狭窄的产道,进一步对盆底肌造成损伤,使其弹性下降、肌肉张力减弱 。这就导致阴道前后壁不能紧密贴合,形成了潜在的空腔,空气容易进入其中,当体位改变或腹压增加时,气体就会被挤出,产生 “放气” 现象 。
除了盆底肌松弛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引发产后阴道排气。例如,分娩过程中如果有会阴侧切或自然撕裂,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局部神经敏感度改变,也可能产生异常排气感。另外,产后激素水平的波动,尤其是哺乳期雌激素水平较低,会延缓盆底肌的恢复进程,同时使阴道黏膜变薄、皱襞减少,增加了空气进入阴道的可能性。还有肠道功能紊乱,如剖宫产麻醉或产后饮食结构改变引发的胀气,气体也可能通过松弛的盆底肌扩散至阴道,导致排气现象 。
展开剩余83%产后阴道 “放气” 该怎么办?
1. 盆底肌康复训练
这是改善产后阴道排气的基础且有效的方法,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凯格尔运动。具体操作方法为:平躺在床上,双腿屈曲,收缩肛门和尿道口周围的肌肉,就像在憋尿一样,保持收缩状态 5 秒,然后慢慢放松,休息 2 - 3 秒,重复这个动作,每组进行 15 次,每天进行 3 组。坚持进行 6 - 8 周的凯格尔运动,多数轻度盆底功能障碍的妈妈能明显感觉到阴道松弛和排气现象得到改善,临床研究显示其对轻度症状的有效率超过 70% 。另外,也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如桥式,平躺在瑜伽垫上,双腿屈膝,双脚着地,慢慢抬起臀部,使身体呈一条直线,同时收缩盆底肌,保持 5 - 10 秒后放下,重复 10 - 15 次,同样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 。
2. 借助专业物理治疗
如果自行进行盆底肌锻炼效果不明显,或者妈妈们觉得难以准确掌握锻炼方法,可以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电刺激治疗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将阴道电极放入阴道内,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每次治疗时长约 20 - 30 分钟,每周进行 2 - 3 次。大量临床数据表明,经过 12 次左右的电刺激疗程后,患者的盆底肌力平均能够提升 1 - 2 级,对于那些自主锻炼困难的妈妈来说尤为适用 。生物反馈训练也是不错的选择,治疗时,妈妈们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借助压力传感器等设备,直观地看到自己盆底肌的收缩情况,治疗师会根据显示屏上的反馈,实时调整妈妈们的发力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肌群控制记忆。通常经过 8 - 10 次的生物反馈训练,约 90% 的妈妈能够准确掌握盆底肌孤立收缩的技巧 。
3. 中医调理辅助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认为,盆底肌的松弛和私密内环境紊乱导致的私密排气,本质是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通过中药内调的方法能从根源改善。
中医在产后盆底肌恢复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艾灸就是其中之一。选取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具有温补元气的作用。妈妈们可以每天艾灸这些穴位 20 分钟左右,同时配合提肛运动,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气虚型盆底松弛有较好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连续艾灸 4 周,部分妈妈的阴道排气频率可减少 50% 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操作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穴位选取准确和操作安全 。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认为,盆底肌的松弛和私密内环境紊乱导致的私密排气,本质是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通过中药内调的方法能从根源改善。
图片
成分
蛇床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蛇床子味苦性温,燥湿杀虫,祛风止痒。主女子宫寒不孕、寒湿带下、阴痒肿痛、风湿痹痛、湿疮疥癣。
成分
红花
《本草备要》有记载:入肺经而破瘀血、活血,润燥,消肿止痛。治经闭便难,血运口噤,胎死腹中,痘疮血热,喉痹不通。又能入心经,生新血。
图片
图片
成分
紫草根
紫草根中的紫草醌有着抑制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菌群的作用。对宝妈排恶露,促进产后机能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依托中医传承的中药修复法,以天然草本之力,从根源调理盆底肌和私密内环境的「颜芙笙·草本抑菌液(小黑丸)」,正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安心之选。
4. 生活方式调整
在产后恢复期间,妈妈们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一些加重盆底肌负担的行为。比如,尽量避免提重物、久蹲、长时间站立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对已经松弛的盆底肌造成更大压力 。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激素水平的稳定 。饮食上,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每天摄入量可保持在 30g 左右,这有利于促进肌肉的修复;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盆底肌恢复 。同时,每天坚持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呼气时收缩盆底肌,有助于锻炼盆底肌群 。此外,每天用温水坐浴 10 - 15 分钟,也能改善会阴部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 。
5. 手术治疗(谨慎选择)
对于极少数盆底肌严重松弛,甚至伴有明显的盆腔器官脱垂,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妈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式如阴道紧缩术,通过缝合松弛的阴道壁肌肉和筋膜,来改善阴道松弛状况 。不过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且需要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也需要配合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所以妈妈们要与医生充分沟通,谨慎做出选择 。
抓住黄金恢复期
产后 6 个月内是盆底肌康复的黄金时期,妈妈们应尽早关注自身盆底健康,及时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 。如果产后阴道排气症状持续超过 1 年,或者同时伴有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其他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妇产科或盆底康复门诊进行详细的盆底功能评估,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哺乳期的妈妈在进行盆底康复时,要注意选择无创、安全的康复方式,同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只要重视产后盆底肌的恢复,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大多数妈妈都能顺利改善阴道 “放气” 等盆底肌相关问题,恢复往日的健康与自信 。
发布于:四川省股票配资世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